提起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历程,沈阳是一座绕不开的灯塔。素有“共和国装备部”“东方鲁尔”之称的沈阳,创造了新中国重工业一个又一个的辉煌。 根据辽宁省公布的数据,到1957年,全省工业总产值为102亿元,占全国的14%,居全国第二位。那个时期,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深入人心,世人对沈阳的向往,不亚于今日的“北上广”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从单纯的重化工业调整为消费导向型,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。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,沈阳一度举步维艰。经过痛苦的转型,沈阳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以前工厂烟囱排出的滚滚浓烟不见了,街道、生活和商业区的规划条理有序。 今日沈阳,已经从过去单纯的发展工业,转移到城市的综合发展方面。沈阳正在全面振兴,正在重铸辉煌。 铁西馆由老厂房改建而成 摄影邱宇哲 新沈阳,从“重”变“轻”了 来到沈阳,铁西是不能不去的地方。 铁西,因工业而生。烟囱连成线,厂房连成片,曾经是这里的真实图景。如今,斑驳的工业遗址、发着冷光的钢铁,仍在向世人展露那个充满激情的过去。 1950年出生的商国华,3岁随父亲部队转业来到沈阳,至今已有68年时间。期间除了去部队当兵8年,一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,现任沈阳市铁西区文联主席,是名副其实的“老铁西”。 “在‘一五计划’期间,铁西重工业迎来腾飞,北二路两侧十华里长,密密麻麻全是工厂,许多大国企甚至连车间主任都是由机械工业部任命。1975年,铁西一个区的税收,就已经相当于哈尔滨一个市,更相当于新疆一个自治区。”回忆当年,辉煌的铁西让商国华无比自豪。 岁月流转,如今,这里热火朝天的早不是昔日的工厂。当阳光照进沈阳一间间老厂房,这里空间宽敞、色彩鲜活、设施现代,已经摇身变为美术展厅、工业展馆、遗迹陈列馆、文创产业园,只有红砖青瓦和一些老物件,在默默述说曾经的历史。 如今的“奉天工厂” 摄影羡江楠 |